马来西亚中文钓鱼网

红潮

Dec 26, 2005

红潮其实就是海水里的大群浮游生物集结所致,它们包括夜光虫、硅藻及双鞭藻等。,在日光照射下形成大片红色,故称为红潮。红潮也称赤潮,是由于近海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(主要是呈红色的甲藻和鞭毛藻类)爆发性繁殖而使海水变色(红色或黄褐色)、各类鞭旋虫等。赤潮的海水都有臭味,因而也被渔农们俗称为“臭水”。它主要会使水体变粘稠,附着在鱼虾表皮和鳃上,导致鱼虾呼吸困难而死亡;许多赤潮生物还有较大毒性,因此它对海洋捕捞业、养殖业的危害极大。在春末夏初转换季时,因水质变化和养分提高而大量繁殖,变腥臭的一种有害生态的异常现象。 据专家研究发现,浮游生物夜光虫,能独立进行光合作用自制养料,而本身有独肢,可以作伪足在水中爬动,因而兼具动植物两种特性。 至于红潮令鱼类死亡,主要是因为红潮覆盖面大,海水缺氧情况增加,水中生物便会因缺氧而死亡;另一方面,水里磷质过多,也是红潮泛滥的成因。 根据资料显示,在70年代之前,香港水域很少发现红潮,但以后红潮出现次数逐年显著增加,而发现红潮水域也有增加的迹象,显然与水质污染有关。 赤潮严重发生时,就像一口巨大的锅盖严严实实地覆盖在海面上,一方面将海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殆尽,一方面排出大量毒素,使鱼虾贝类窒息或中毒死亡。红潮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环境,危害水产、海洋生物资源,也危及人类健康。人如果吃了受红潮污染的海产品或在红潮海域内游泳也会中毒,甚至死亡。 据报道,最近我国香港附近海域出现较大面积海洋红潮,使这一带的海水养殖蒙受巨大损失,且红潮有扩大、蔓延趋势,已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。这种给近海捕捞业、养殖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的红潮现象,我市沿海及相连海域也曾发生过。例如,1989年8、9两个月内,从我市塘沽至河北省黄骅以南的60多公里的沿海发生了国内外罕见的大红潮,造成的养虾及海上捕捞损失达1.8亿多元。 可是,这些危害却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。红潮是海洋向人类对其过度开发、大肆污染,亮起的一盏红灯。 红潮一般发生在近海沿岸或半封闭的海域里。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,把大量的富含氮、磷、钾、碳及其他许多有害物质的生产、生活污水排入大海,远远超过了近海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,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,在雨水少、日照多、海水温度较高且风平浪静的条件下,有害藻类得以爆发性繁殖,致使海水变色、发臭,红潮发生。 防止红潮危害,关键在于预防,不应把未经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排入海内,石油、天然气的开采尤应注意,不要让石油污染海水;海洋耕作要讲求科学,因地制宜,不能过度使用。 其次是对他处漂移来的红潮的预防。目前,对于红潮的防范和治理科学界尚无良策,主要是做好监测和预报。一旦有袭来的迹象,可以提前出池鱼虾,使损失尽量减少一些;关闭海滨泳场,禁捕、禁食遭受红潮污染的水产品,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。

作者: jourdan